
骨盆底為什麼撐不住了?
人類的骨盆底肌群其實相當強壯,為了撐起整個腹腔的重量與對抗地心引力,因此正常情況下骨盆腔裡的器官會穩固的吊在骨盆壁上。而造成骨盆底肌群鬆弛的成因相當多元,其中女性懷孕、生產時產生的損傷是常見的原因,根據統計,婦女一生發生骨盆底器官脫垂的機率為30%-50%,而生產次數越多,發生的風險也會隨之提升;另外還有老化、肥胖、賀爾蒙分泌減少,或慢性咳嗽、從事粗重工作造成的長期腹壓上升,都會導致骨盆底肌肉鬆弛與張力下降。骨盆底器官脫垂的分類
骨盆底器官脫垂依部位可以分為三大類:
-
泌尿道脫垂:膀胱、尿道
-
腸道脫垂:直腸、小腸
-
女性生殖器脫垂:子宮、陰道
大多數器官脫垂的患者,都不會只有單一器官出現問題,而是多項器官都有不同程度的脫垂,而嚴重程度可簡單分為4個階級:
零級:器官輕微脫垂,基本上無症狀。
第一級:脫垂的器官仍位於陰道內。
第二級:器官脫垂至陰道開口處,用力就有可能跑出來。
第三級:脫垂的器官部分露出體外。
骨盆底器官脫垂的症狀
輕微的脫垂不會造成不適與影響,許多婦女甚至是因其他問題就醫檢查才發現,而會主動就醫的病患,多半是因為有「東西掉出來」的感覺。器官脫垂會根據嚴重程度出現不同的症狀,像是骨盆腔腫脹疼痛、腰酸背痛、便祕、行房疼痛、用力或運動時不適,嚴重者甚至會影響日常活動。器官脫垂也經常會同時有尿失禁的症狀,因相關器官的支撐會一併遭到破壞,接著出現頻尿、排尿疼痛、尿急、夜尿、解尿困難,此外還有陰道紅腫癢等問題,對患者的生活著實是一大負擔。
漏尿問題輔具推薦
膀胱脫垂才是大魔王
許多人聽到骨盆底器官脫垂第一個想到的可能是「子宮」,因為離陰道最近,但其實膀胱脫垂才是最常見的。膀胱與子宮相比缺少強而有力的韌帶支撐,加上膀胱是儲存尿液的器官,重量會讓脫垂問題更嚴重,而脫垂程度加劇,會使尿道受到擠壓導致排尿困難,部分患者的輸尿管會因拉扯而扭曲,使尿液無法順利從腎臟流至膀胱造成腎水腫。
骨盆底器官脫垂的治療與改善
骨盆腔鬆弛的疾病,在婦科是很常見的,所以當發現陰道附近有硬塊,或下腹部有東西下墜感,就要盡速就醫檢查,不要因為不好意思而忍耐。而治療方面,病情嚴重者會需要進行手術(子宮切除、器官修復),輕微者可以利用物理治療(放置子宮托)與做凱格爾運動來改善脫垂問題,而不論嚴重與否,患者都要減少腹部壓力增加的機會,例:提重物、高衝擊運動(跳躍、跑步);此外還要維持適當體重、不要抽菸與預防便祕。最後建議大家每年進行抹片檢查時,可以順便檢查是否有骨盆底器官脫垂的問題,及早治療才是擺脫器官脫垂的根本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