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新客限定,輸入折扣碼【fan100】現折$100
依據國民健康署的統計,台灣45歲以上女性,有30%,相當於132萬人有漏尿問題。同喬診所副院長,主治泌尿科的林佩瑜醫師表示,其實尿失禁在大眾的盛行率中,會比想像中的還要高一些。以應力性尿失禁來說, 10-20歲的年輕女性中,就會有約一成左右的女性,有著輕微尿失禁症狀,而若是即早尋求醫師協助,有機會恢復到正常狀態。
目錄
「時不時有滴答的感覺,有時候甚至還能聞到尿味,尤其若在公開場合時,真的是覺得很尷尬…」
同喬診所副院長,主治泌尿科的林佩瑜醫師,談起生過小孩、年紀約在40歲左右的婦女,來到醫院求助飽受尿失禁困擾的病例,林醫師強調,尿失禁不會對生命造成立即性的威脅,所以民眾常因跨不出內心障礙,默默忍受滴答的生活,很少在第一時間立即就醫,也常因此錯過了治療的黃金時期。
她進一步說明,45歲以上的女性較容易有尿失禁的困擾,多半是因為歷經的懷孕生產後的後遺症。在懷孕過程中,隨著寶寶愈來愈大,容易壓迫周遭其他器官,而位於子宮前方的膀胱,受到壓迫,會導致儲存尿液的空間變小,就會開始出現頻尿甚至因為膀胱內壓大而有漏尿的現象。只要在早期進行預防和保健,勤做凱格爾運動,就能有效延緩尿失禁惡化的速度。
在產後的部分,以自然產為例,因為胎兒在經過產道時,會導致骨盆肌底的肌肉群及韌帶筋膜撕裂拉傷,若恢復不良,而產生不自主地的漏尿情形,因此林醫師強調,在生產後半年,就由醫師介入治療,基本上效果都不錯,但重點就是要掌握黃金時期的產後六個月。
「隨時都在滴,爬個山坡…那個尿馬上就衝出來了,非常困擾,最後也只能放棄最喜歡的登山運動…」
林醫師以自己診間的病例說明,每個人對漏尿程度的接受度都不相同,有些人覺得偶爾漏出一點不至於造成太大困擾,因為尿剛滴出來時不會有味道,趕緊換掉內褲就好。不過有些人就不能接受濕濕的狀況,除了外陰部皮膚會遭殃反覆濕疹,而且不處理,尿停留一陣子沒有處理或是夏天細菌生長快,就會散發出惱人的尿騷味,偏偏自己聞得最清楚,會以為別人也都聞得到。
「生活可以一百分,好好面對、處理,可以活出九十分,但逃避、不治療,就只能活到二十分。」
這席話點出不少飽受尿失禁困擾的民眾,有人一忍就是十多年,因為太常漏尿,導致要常常跑廁所,或是未及時處理的尿產生味道,得一直更換內褲、褲子,過去享受踏青、運動等,卻因為這些問題變得愈來愈侷限自己,又礙於顏面不願和家人開口,最終就把自己關在房間中,對人生的生活品質造成了重大的衝擊。林醫師強調,只要透過治療,絕對可以帶來改善,甚至在早期就能進行預防和保健的動作,讓尿失禁的程度控制在輕微跟中度之間,不用進行到侵入性的治療,人生照樣可以活得充實、精彩。
「進入到更年期的女性,在身體上會產生巨大的荷爾蒙改變,但只要維持骨盆腔的運動,就可以讓頻尿、漏尿的情況維持在一個比較好的情況下,不至於影響日常。」
林醫師也表示,提早的保養、運動或藥物,都可以協助大部分女性經歷更年期時,可能面對的尿失禁問題,但還是取決於民眾願不願意尋求醫療協助,接受正確的資訊和治療;在應力性尿失禁部分,40至50歲的女性就有趨近五成擁有「說不出口的秘密」。林醫師鼓勵這些女性,跨出障礙、說出口,因為每個人都值得擁有美好的生活。
林醫師解釋女性因為尿道比較短,加上懷孕、生產等經歷,骨盆肌底肌肉容易拉扯受傷,產生尿失禁問題相較於男性比例較高也發生較早。男性的尿道比較長,所以可能尿只衝到一半,相較女性之下不容易發生漏尿的問題,少數接受過攝護腺手術的男性,也會有尿失禁的困擾。
男性容易發生尿失禁的問題多在50歲以後,因為攝護腺退化,也以急迫性尿失禁為主。但據林醫師的觀察,初期願意來做治療的比例不高,就如上面所提其及,這並非攸關性命,難以讓民眾即刻的求醫治療。
林醫師說明,像是慢性咳嗽讓骨盆腔壓力高、慢性便秘造成肚子會用太多力氣擠壓等,發生尿失禁的情況也會相較一般人機率更高,但這些我們都可以從生活上進行預防,積極治療慢性咳嗽和便祕問題,都可以降低尿失禁發生的可能性及嚴重程度。
「有高血壓的人,會知道要進行控制,尿失禁也是一樣的道理。」
林醫師最後建議有尿失禁困擾的民眾,把尿失禁當成慢性病來看待,有求醫就有機會獲得痊癒,最不好的心態就是放任不管,這樣絕對不會解決問題,若是擔心周圍的人嘲笑自己,更應該來尋求醫師的協助,老話一句,早期發現早期治療,預防重於治療,唯有勇敢去面對問題,才有改善的可能性,不要讓這個生活中的小刺,擾亂了你的生活。
尿失禁輔具推薦:尿用內褲
閱讀更多